“前景广阔、任重道远”这是当前中日两国公司在环保节能及新能源领域内的合作现状。
两国公司在该领域内极强的互补性和巨大合作潜力毋庸置疑。日方拥有国际领先的环保技术、且将技术出口作为本国产业的未来支柱大力扶植,数以万计的相关公司瞄准中国市场跃跃欲试。而中国政府推出第12个五年规划后则急需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突破环保瓶颈。
然而,现实中两国公司的合作之路却并非人们预想的那般“水到渠成”。如何跨越屏障仍是摆在中日两国前的共同课题。
意外的低成功率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中国国内6大城市开设的“日中节能环保商谈窗口”自2008年4月到今年7月间共为1003家日本公司提供了从信息咨询到合作对象斡旋等各类服务。但最终在中国市场落户或当地公司实现“联姻”的则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都以各种原因中途夭折。
日企在对华技术转让方面不可谓不积极。究其原因,对于很多公司而言中国市场关系到未来存亡。“继续留在日本国内没有活路,而投资海外、中国市场是首选”,JETRO环境产业课的高山博如是分析日本环保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09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金融动荡及其后产业界的持续低迷让经营本已艰难的中小公司如履薄冰,“走出去”成为拓展未来的最大希望。同时,各国势力在中国展开的“割据战”也让日企感到焦虑。同具备技术优势的欧美公司,以及依靠低价和政府后盾大举进军的韩国公司容不得日企瞻前顾后。
尽管如此,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却绝非易事。“最大的障碍是转让成本和知识产权保护”,高山先生介绍称。日企拥有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但成本偏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加之两国公司的谈判方式明显不同,往往在寻价阶段就会出现5、6倍悬殊差距。结果使双方都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尚存漏洞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也是日本公司举足不前的原因。的确,数十年研发、积累的技术出现流失或被仿制品所取代,这种风险是致命的。
中小公司展会开拓未来
如何才能改变“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呢?希望似乎寄托在中、小公司身上。
08年以后日本政府曾一度借鉴欧美模式尝试采用“大集团作战”的方式进入中国环保市场。即大公司集团为主,汇集国内相关技术、人员和运营力量主攻中国各地的城市能源供应、给排水处理系统等大型项目。但由于日本国内技术和运营分离例如大公司统筹市场营销、关键技术中小公司掌握、而最终运营则由地方政府公务员负责,且技术出口的成本随着政府和大公司的参与攀升,“集团模式”并未获得预期成效。在此背景下,推进中小公司的对华技术出口成为更加现实的选择。事实上,自上世纪6、70年代以来,日本的众多核心环保技术始终储备在植根于各地方的中小公司。且较之大集团、他们拥有价格优势,而这正是中国公司最需要的。
除了降低成本,“增进相互理解”也是关键。高山先生指出,日本政府正在倾尽全力提高中小公司及技术在中国市场内的被认知度。其方法之一是指在提供“联姻”渠道的展会。JETRO今年10月以后每月都要在中国国内举办以环保、节能为主题的大型公司交流会。例如10月20日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召开的“第一届环境节能公司合作洽谈会”将汇集50数家日本和上海地区的主要经贸机构、公司。11月1日和9日还将分别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广州琶洲馆进行以水处理、污染防治等为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和清洁能源产物展。“持有具体目标的公司展开1对1面谈,这种方式是促进合作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高山先生称:“如果成本相对低廉、操作更加灵活的日本中小公司能够成为中日环保合作领域内的主角,双赢的局面或将在短期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