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对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对改进会议报道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积极探索会议新闻的报道规律,对提高新闻工作的舆论引导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一、转变视点,努力贴近群众
“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是中央对改进会议报道的又一要求。长期以来,改进会议报道的呼声始终不断,但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面貌依旧的会议新闻仍然屡见不鲜。报道会议的记者仍然是紧盯着到会领导。有的记者认为,我们既然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就理应为政府和领导部门服务好,新闻报道就要向上级负责。这是对喉舌意识和作用的片面狭隘的理解。喉舌不等同于政府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要通过喉舌的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贯彻于民,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只对上级而脱离群众,只会失去喉舌的存在意义。广东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人大代表质询会》,从老百姓的关注角度出发,把群众关心的会议的焦点、难点作为报道的着力点,运用画面思维的表现力,将质询会激烈的气氛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新闻的感染力比通常的报道会议召开、解决问题等常规做法大了许多,以至于出现了人们少有的对会议新闻的广泛关注。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从中看到政府和职能部门透明、公开的务实作风,各级政府部门也会感到肩上沉甸甸的压力。喉舌意识和民本思想的结合,也才能真正让会议新闻“活”起来,得到观众的关注和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及支持。
二、充分调动画面思维能力及表现力
画面思维是记者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的工具主要是具象的非语言符号。记者借助于画面丰富的现场形象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用具象的画面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九届人大对《公路法》(草案)进行提议表决的新闻中,人大代表们不同的神态和表情,或激昂,或沉默,或欣慰,都被记者抓拍下来,把提议最初被人大代表否决时的现场情景活生生地展现给观众。这条新闻则真正表现出了报道的主旨,揭示出了我国充分的民主自由的代言制度。如果没有现场人大代表不同反应的生动画面,只凭解说词的叙述则难以表现出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对新闻价值的体现也将大大削弱。
为什么一些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不受观众欢迎呢?主要是记者在新闻现场不是自觉地进行“画面思维”,而是习惯运用文字采访的思维方式来拍摄,为印证文字稿件而寻找画面。这种寻找是在“词”的概念引导下进行的,往往忽略新闻现场的动人细节,更谈不上现场灵感的诱发和保持,有的仅是漫不经心的推拉摇移,所摄画面大多是可有可无,用于填充文字稿的时间空白。这表明有些记者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封锁在一个抽象的文字稿的时空范围内,使其对现场的发现及认识具体形象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因素也会因思维方式选择不当而视而不见,新闻的可视性当然大打折扣,会议的报道也就成了带会标的会场,正襟危坐的领导,毫无表情的听众和干巴巴的解说词堆砌而成的新闻。这样的新闻久而久之则会失去人们的关注,新闻的“喉舌”作用更无从谈起。
三、重视导语写作,突出第一印象
会议新闻的导语能不能出新,如何出新呢?有许多会议新闻,多是“某时某地某部门召开某会,请看报道”,显得平淡无味。导语,要求用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消息中最重要、最生动、最有吸引力的内容。导语的成功与否,甚至直接关系到整篇报道的成败。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会议最关键、最重要、观众最关心的内容,单刀直入,开篇落笔。今年,中原油田公安处开展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记者在报道此项活动动员会的消息时,导语引用了中原油田公安处处长的原话并加上一句叙述———“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是关系千百个家庭的大事,绝不能流于形式。这是油田公安处处长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动员会上反复强调的问题”。二是拓展思路,把与会议主旨有关的文学名句引入导语的写作。中原油田公开选拔处级干部动员会的新闻中,导语用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原油田人事制度的又一项重大改革开始启动”。导语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引语式、提问式等都可用于会议新闻导语的写作。
四、重视运用同期声,增强真实性
电视新闻是一种既作为视觉又作用于听觉的“双通道”新闻形式。因此,电视新闻有“耳闻”“目睹”的双重直接接触的效果,它冲破了新闻现场和观众之间的界限,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两会”新闻《众代表畅谈西部开发》,记者没有对众代表的座谈发言进行简单的概括叙述,而是有重点地选取了代表们畅谈西部开发的同期声。由于代表来自不同的地域,其语言本身就具有了新闻的生动性,加之代表们发言时的不同神态,将整个座谈会上代表们畅议国是,共谋祖国发展的激昂热烈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置身于座谈会现场。
要在会议新闻中运用好同期声,还应注意的是:采用同期声要鲜活生动,切忌“套话”;要画龙点睛,切忌冗长呆板;要主次分明,切忌逻辑混乱。会议新闻对记者来说似乎是最容易的报道,但也是最难“出彩”的新闻报道形式。要做好会议新闻的报道工作,这就要求记者按照中央对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要求,在会议现场做深入细致的采访,把领导和会议中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信息准确、充分而又生动地报道出来,既要有现场的细节抓拍,也要有语言的推陈出新。同时,必要的背景材料的运用也可丰富会议新闻的内涵,使之不再枯燥无味。总之,新闻的发展规律与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随着传播媒体的现代化、网络化,对新闻规律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也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前瞻者和历史的忠实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