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是指翻译者同步而不间断地将所听到的源语言口译为目标语言的一种翻译方式,简称“同传”。该词也指代这种翻译职位和从事这种翻译工作的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立在德国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法西斯战犯时,首次采用同声传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型国际活动中采用同声传译。
特点
同声传译作为一种翻译方式,其最大特点在于效率高,原文与译文翻译的平均间隔时间是叁至四秒,最多达到十多秒,因此可以保证讲话者作连贯发言,而不会影响或中断讲话者的思路,有利于听众对发言全文的通篇理解,因此,&濒诲辩耻辞;同传&谤诲辩耻辞;成为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翻译方式,目前,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同时,同声传译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通常用于正式的国际会议。因此对译员素质要求非常高。
要求
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严格限制难度极高的语际转换活动,它要求译员在听辨源语言讲话的同时,借助已有的主题知识,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源语言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和转换,同时要对目标语言进行监听、组织、修正和表达,说出目标语言的译文。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同传译员需要以&濒诲辩耻辞;闪电般的思维&谤诲辩耻辞;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成功克服多重任务间的交织和干扰,因此容易给大脑造成能量短缺或注意力分配困难。
根据 AIIC(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规定,同传译员只要翻译出演讲者内容的80%就已经算是合格了(90 %~100 %的“同传”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平时讲话速度非常快,演讲时又往往只顾及自己的演讲内容,甚至还会掺杂各地的口音乃至方言,同传译员只好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储备和经验来全力以赴。能有意放慢速度来照顾同传译员的演讲者毕竟不是太多,这就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形式
在会议进行的时候,同声传译员会坐在隔音的狭小房间(俗称&濒诲辩耻辞;箱子&谤诲辩耻辞;)内,使用专业的设备,将其从耳机中听到的内容同步口译为目标语言,并通过话筒输出。需要同声传译服务的与会者,可以通过接收装置,调整到自己需要的语言频道,从耳机中获得翻译的信息。
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语言只有6种,分别为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联合国大会会堂和各个会议厅都配有同声传译。每个语种都有一个工作室,6种语言共有6个&濒诲辩耻辞;箱子&谤诲辩耻辞;,每个&濒诲辩耻辞;箱子&谤诲辩耻辞;里通常坐着3位译员。